山青水绿、道路整洁、空气清新,走进云县后箐乡菠萝村,一幅清新宜人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护路员董大兴正在清理道路上的垃圾,村里的垃圾桶被分类摆放整齐,处处都展现着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后的生动样貌。
近年来,后箐乡立足实际,充分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助增收”的兜底保障作用,聚焦乡内低收入群体,千方百计稳定困难群众收入来源,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的目标,有效激发困难群众增收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我的年纪大了,无法外出务工,收入来源单一。在乡党委、政府和村上的帮助下,让我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为我的家庭缓解了很大的经济压力,感谢党的好政策。”董大兴说道。
为精准选用公益性岗位人员,后箐乡全面考虑聘任人员工作能力、身体状况和年龄等情况,合理开发护路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岗位就业71人,覆盖环境卫生整治、生态管护的多个方面,真正实现人员与岗位的精准匹配。
同时,不断优化公益性岗位管理机制,创新推出“4+4+8”的工作模式,要求每名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每月出勤不少于8天,其中4天时间统一参与乡级农路公路管护、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剩余4天由各村结合实际安排工作,并严格执行8小时工作制。期间,乡、村两级工作人员通过不定期实地走访、电话抽查等方式对岗位人员进行监督,对于无法胜任工作的困难群众,及时进行岗位调整或退出处理,并选聘符合条件人员,激发公益性岗位队伍活力。
乡村公益性岗位的设立不仅解决了困难群众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还激发了他们劳动创收的内生动力,将“输血式”帮扶转变为“造血式”赋能,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的同时,成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生态管护等方面的中坚力量。
下一步,后箐乡党委、政府将继续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用活公益岗,进一步激发在岗人员的工作热情,为人居环境添彩,为乡村治理“添油”,让公益“小岗位”迸发治理“大能量”。
(作者:张余嘉;审核: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