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云县采取建机制、建平台、强监管及抓联动等“四项措施”,并付诸于切实行动之中,为患者和医疗机构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有效化解医疗纠纷,进一步构建全县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
建机制,筑牢化解医疗纠纷防火墙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云县建立健全机制体系、妥善处理医疗矛盾纠纷,回应患者诉求及社会关切。一是建立调处机构。在县级层面组建1支由医学专家、法律专业人士、资深调解员等组成的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在乡(镇)及医疗机构设立医务调解小组,分级负责调处所属医疗纠纷。以此,可以进一步从医学、法律等多维度对医疗纠纷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调处。二是完善调处机制。科学制定完善医疗纠纷调解流程,及时受理医疗纠纷,深入实际调查取证,并耐心细致做好咨询答疑和调解协商,通过调处后做到患者心平气和、医院理解支持。三是做好医学常识宣传。在乡(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进行一线日常宣讲、及时主动对接群众,从医患双方在病情认知、医学知识、医疗规范等方面有针对性释法明理,使群众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一步推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建平台,畅通化解医疗纠纷渠道
云县以健全“渠道畅通、服务便民、回应快捷”医疗纠纷投诉处理机制为载体,搭建县、乡(镇)医疗纠纷投诉平台,为患者及亲属开通能迅速找到反映问题的渠道,有效化解医疗纠纷。一是设立县、乡(镇)医疗卫生健康系统投诉电话、信箱、邮箱畅通患者及亲属投诉渠道。按照“首诉首办”负责制的要求,第一时间与患方和医院方取得联系,调查清楚纠纷的成因,抓住矛盾的关键,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消除患者内心的隔阂,有效促进纠纷源头预防和化解。二是依托县、乡(镇)司法法律咨询服务平台,积极主动帮助患者方协调解决合理合法诉求,同时,健全完善社会心理服务机制,有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方解开心结、助力矛盾有效化解。
强监管,降低化解医疗纠纷发生率
按照医疗行为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县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学习培训医疗技术能力、提高医德医风为抓手,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和风险防范能力,减少医疗过错,从源头上控制医疗纠纷发生率。一是督促开展医疗质量提升行动。首先是规范临床路径,规范医疗机构诊疗流程,减少因诊疗不规范导致的医疗纠纷。其次是加强医务人员的医技能力素养培训,增强其业务水平和责任心,确保医疗安全。同时,提高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充分告知患者病情、治疗方案、可能的风险,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二是督促“寻根问源”,加强自我整改。以问题为导向,定期分析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所在,帮助找出医护人员在医疗行为中不规范问题,特别是精准查摆医方过错点,有针对性完善和改进工作,避免类似医疗纠纷的再次发生。三是督促强化法律法规宣传培训。每年定期开展医疗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媒体宣传等方式,向医务人员和患者普及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不断增强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法律意识,促进规范医疗行为,并引导患者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医疗纠纷。今年以来,全县共计发生医疗纠纷19起,较上年下降30%。
抓联动,提高化解医疗纠纷公信力
按照“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的医疗纠纷化解协作联动机制,云县卫生健康局与公安、司法等部门协作联动,并依托医联体协作联动,组成专家团队进行分析研判,找准矛盾焦点和纠纷化解的突破口,坚持“法理”原则,提高化解医疗纠纷公信力。一是与公安、司法部门协作联动。与公安部门沟通,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防止纠纷升级;与司法部门合作,为医疗纠纷的调解和处理提供法律支持,确保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二是加强医联体协作联动。依托医联体建设,加强上级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和帮扶,通过远程会诊、专家下沉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减少因技术原因导致的医疗纠纷,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