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树立移风易俗、厚养薄葬、节地生态安葬新风,是构建绿色惠民殡葬体系和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后箐乡党委、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公益便民原则,把公益性公墓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来抓,聚焦解决群众身后“一件事”难题,打出建管用三措并举组合拳,全力助推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实现“逝者有安”。
在后箐乡的公益性公墓,一排排墓穴整齐划一,全部采用卧碑样式,墓碑统一石材、规格和样式等,墓区树木苍翠欲滴,庄严而肃穆。
自后箐乡公益性公墓建成交付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这种安葬方式一直不被人民群众接受。为此,乡党委、政府从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不断推动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乡民政办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到群众家里进行思想动员,多次组织村民到公墓实地查看,讲明讲透政策,取得群众理解。直到2025年2月份,后箐乡公益性公墓首例逝者骨灰入葬,也标志着后箐乡公益性公墓正式投入使用。
据了解,首例葬入公墓者因病于2025年2月10日逝世,其家属响应殡葬改革的号召,将其遗体送往云县殡仪馆进行火化,12日迁入后箐乡公益性公墓。根据相关收费政策,在农村公益性公墓进行入葬的,免除期间的运尸费和火化费,并给予家属2000元的补助,墓碑安装等费用由家属承担,相应的维护管理费暂时由乡民政办进行收取。
“以前办丧事程序复杂、开销大,还容易造成各种浪费,现在乡党委、政府推进殡葬改革,倡导厚养薄葬,我们都特别支持,还计划在这里再买一处墓穴。”逝者家属表示。
殡葬改革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在下步工作中,后箐乡党委、政府将继续用好、管好乡级农村公益性公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做好殡葬改革工作,摒弃殡葬陋习,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倡导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的新风尚,为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云县后箐彝族乡人民政府 何文美、张余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