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7日正午,忙怀乡敬老院内笑语盈盈,乡党委政府携手“托尼”理发店黄光彪、王蓉夫妇发起的“银发义剪日”活动正式启动。这场以“小剪刀”传递“大温情”的文明实践,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民生暖流,更勾勒出新时代乡贤反哺桑梓的动人画卷。
“大爷,鬓角修短些更显精神!”剪刀翻飞间,银发簌簌落下,对镜端详新发型,眼角的皱纹绽成花朵。这一幕让正在理发的王蓉感慨万千:“我们没什么大本事,就会理发。城里的老人可以打车去美发沙龙,可咱们寨子里的老人出行没有这么便利,现在直接到敬老院给老人理发,心里特别踏实。”其丈夫黄光彪边为老人清理碎发边补充:“去年春节时看到留守老人理发难,就想着用这手艺做点实事。”这对曾在外打拼的夫妻,毅然放下城市事业,将美发店开进乡里,更把爱心剪送进千家万户。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更需民生温度。”乡之主要领导于活动现场明确指出,“乡贤之拳拳赤心,亟待制度之庇护。吾等推行‘乡贤认领+政府保障+群众受益’之模式,以确保爱心服务之恒久与可复制。”据悉,忙怀乡已定每月第九日为“银发义剪日”,形成“1个敬老院核心站+1个村级服务点”服务网络。“凡是满70岁的老人,均可于每月9日到本店免费理发。”王蓉说。
随着爱心剪刀的每一次开合,文明新风吹拂布朗山寨。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乡贤陆续加入社会公益活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主要平台,整合医疗、司法等资源,延伸出宣讲会、健康义诊、法律援助等多项志愿服务。黄光彪夫妇的理发店更成为“乡贤驿站”,“老人们理完发总拉着我们话家常,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比开店赚钱更幸福。”
这把穿梭于乡间的剪刀,剪去的是岁月风霜,编织的是民生保障网。从“夫妻店”到“爱心链”,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当现代治理智慧遇见传统乡贤文化,当政府引导衔接民间热忱,“一老一小”的幸福曲线自然绘就成最美发展曲线。王蓉朴实地说,“只要我们还干得动,就会一直把‘爱心剪’做下去。”(作者:郭璇 审核:张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