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家深化“以工代赈”政策实施的关键时期,忙怀乡紧扣“赈”的核心内涵,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2025年以来,通过实施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84万元,实现全乡12个自然村道路硬化全覆盖,带动农村道路硬化率从78%跃升至100%,构建起“基建+就业+振兴”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在新路村施工现场,54岁的脱贫户罗伟得正熟练操作混凝土摊铺机。这位曾辗转多地务工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40天收入11200元“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攒钱盖新房。”该项目严格落实“三优先”用工机制(优先脱贫户、优先监测户、优先困难户),累计吸纳本地务工97人次,其中脱贫人口占比39.2%,发放劳务报酬39.19万元,人均增收4040元,劳务报酬占项目总投资的8.1%。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忙怀乡推行“培训+上岗”双轨机制。通过开展振捣、摊铺等技能培训23场次,培育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20名,务工群众平均技能等级有效提升。这种“授人以渔”模式使群众人均日薪提高30%,实现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项目竣工后,忙怀乡创新设立包含就业保障:设立5个道路养护公益岗,由人社部门专项保障每人每年1.2万元收入。质量保障:推行“路长+护路员”网格化管理,建立道路健康档案。产业保障:将道路沿线产业发展纳入规划,打造“路衍经济”示范带在内的“三级保障体系”。
数据显示,项目直接惠及2300余名群众,带动沿线特色农产品销售额直线增长,催生合作社、产业庄园2个,更形成“共建共享”治理新格局——群众参与项目监督提出建议27条,实现“修一条路、富一方人”的良性循环。
“以工代赈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乡主要领导表示,这种‘鱼渔兼授’的模式实现了“四个转变”:基础设施从“要我建”变为“我要建”,群众参与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增收渠道从“单一型”变为“复合型”,发展动能从“外部输入”变为“内生驱动”,传统救济式帮扶转化为发展型增收,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站在新起点,忙怀乡将持续深化“以工代赈”模式:实施技能培训提升群众技能,打造“道路+旅游”产业生态圈,构建“村民议事会+项目监督组”参与机制。这条总长23.7公里的硬化路,正承载着群众增收梦想,成为连接乡村振兴的幸福之路。(作者:张淇 郭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