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回归线穿越的滇西南莽莽群山中,布朗族世代守护的土地正酝酿着一场醇香革命。从海拔1600米的咖啡林到现代化加工厂,从火塘边的传统烘焙到直播间的全球对话,忙怀乡纪委以精准监督为支点,撬动起咖啡产业的全链条升级,让布朗山的咖啡香穿越重重大山,成为乡村振兴的时代注脚。
土地生金:咖啡园里的民生账本
清晨,忙怀乡的咖啡种植园里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布朗族咖农们身着民族服饰,在咖啡树间穿梭,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鲜果。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这一颗颗“红宝石”,正是他们增收致富的希望。
而在这忙碌的场景中,总能看到乡纪委干部的身影。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咖农们促膝长谈,一册册民生账本在暖阳里摊开,“今年咖啡收购价怎么样?”“种植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通过实地调研,他们发现咖啡树老化、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在乡纪委的推动下,农业部门加大了对咖啡种植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力度,农技专家扎进山寨开设“田间课堂”,咖啡苗的成活率提高了,咖啡树的产量也上去了,老咖啡园重现生机。
走进邦六村咖啡种植基地,挂满枝头的咖啡果与茶树相映成趣。这里实施的“双树共育”模式,让咖啡种植深度融入布朗族“林中有茶,茶外有咖”的生态智慧。乡纪委干部正与老茶农细算转型账。“茶树老了,咖啡树正当年!”循着乡纪委反馈的问题清单,农业部门送来定制培训:从咖啡树修剪到水肥管理,从病虫害绿色防控到间作套种技术,老茶农们捧着新学的“咖啡经”,看着咖啡果与茶花共舞,皱纹里盛满希望。
匠心护航:加工厂里的品质坚守
走进曼徊咖啡庄园加工厂,烘焙机的嗡鸣与布朗山歌调交织成产业交响曲。乡纪委干部轮流驻厂“盯产”,测温计紧盯烘焙曲线,电子秤校准每克重量。“火候差一度,香气失三分!”庄园负责人轻捻咖啡豆,乡纪委干部则在一旁记录品控数据。当布朗族阿姐将民族刺绣化作包装图腾,当咖啡果皮染制的布料飘出山寨气息,这些凝结着文化密码的精品豆,在乡纪委监督下获得品质认证,身价倍增。
“以前咖啡销路不畅,大家积极性不高。”全国第十三届妇女代表、忙怀乡邦六村党支部书记刘新萍回忆道。那时,咖农们辛勤劳作,但收获的咖啡豆却难以卖出好价钱。乡纪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大力推动“党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对接咖啡收购,督促签订收购协议,确保价格随行就市。 在乡纪委的“护航”下,忙怀乡的咖啡销路越来越宽。2024年,全乡咖啡产值突破新高,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咖农们笑逐颜开:“现在种咖啡有奔头,日子越过越甜!”
破界出圈:直播镜头里的文化自信
“我们的咖啡要带着‘彩云南’飞向世界。”在咖啡庄园里,90后布朗姑娘小慧正调试直播间背景。绣着咖啡花的布朗族瓦房帽、刻着忙怀型新石器的咖啡杯、用咖啡果皮染制的布料......每个产品包装都嵌着民族文化密码。在忙怀乡,咖啡不仅是产业,更是文化。这里,咖啡庄园的设计巧妙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装修风格、咖啡拉花创作都弥漫着浓郁的布朗风情。这一切的背后,是乡纪委对文旅融合发展的积极支持和监督。乡纪委干部们深入咖啡庄园,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确保文旅融合发展的顺利推进。一位外省游客在留言簿上写道:“在这里,喝到的不仅是咖啡,更是千年民族智慧的沉淀。”如今,忙怀乡的咖啡庄园已成为旅游新目的地,吸引了外来游客前来体验咖啡文化、领略布朗风情。文旅融合让咖啡产业链延伸出更多可能,游客们在这里品尝咖啡、欣赏美景、感受布朗族的独特魅力,也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从咖啡地到咖啡加工厂,再到咖啡出售和文旅融合,乡纪委的监督始终如影随形。他们以“嵌入式”监督,确保每个环节都经得起阳光晾晒,以民生情怀滋润布朗山寨,让一粒粒咖啡豆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我们既要护航产业发展,更要守护群众利益。”乡纪委书记说。
如今,忙怀乡的咖啡香不仅飘满了山寨,更飘向了世界。云南咖啡的精品率不断提升,出口量同比增长显著,远销至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在忙怀乡纪委的护航下,布朗山寨的咖啡产业正书写着从“苦”到“甜”的浪漫传奇,让世界品味到了来自云岭大地的独特芬芳。
暮色中的布朗山炊烟袅袅,咖啡庄园灯火通明。从茶林到都市,从火塘到云端,这条浸润着民族智慧的产业链,在严密的监督保障中愈发清晰。正如当地老人所说:“好咖啡就像做人,要经得起阳光晾晒、烈火烘焙,最终才能留下醇厚回甘。”忙怀乡的实践昭示:当传统文化遇见现代产业,当纪律保障护航乡村振兴,绿水青山自会酿出幸福滋味。(那菁、郭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