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栗树乡的桑田泛着新绿。在农户杨世昌的养殖厂房里,竹制蚕匾整齐排列,上万只蚕宝宝正埋首桑叶间,发出细密的“沙沙”声。杨世昌夫妇手持竹刀,将新鲜桑叶切成均匀细丝,动作娴熟得像在编织一匹绿色锦缎——这是他们与蚕相伴的第五个年头,也是靠蚕茧供女儿读书的第二个春秋。
“去年养了2张蚕种,收了800多斤茧,卖了3万块!”杨世昌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眼角笑出皱纹,“闺女大二的学费和生活费全有着落,还能攒下千把块给她添件新衣裳。”说起蚕宝宝,夫妻俩的语气里满是自豪。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的得心应手,他们深谙“养蚕如养娃”的道理:每天早上六点采桑叶、换蚕箔,深夜还要查看温湿度,蚕宝宝娇气得很,温度高一度低一度都不行。“养好蚕,得有三心:耐心、细心、用心。”杨世昌总结出一套独家经验。如今,他的蚕室里,温度保持在24-25℃,桑叶湿度控制在75%,蚕箔间距精确到5厘米,俨然一位“蚕室管家”。今年,他们果断将养殖量增至3张蚕种。他说:“多养一张,闺女的学费就多攒一份,搞得好,兴许还能给她攒下点嫁妆!”
全乡26户蚕农、300亩桑田、总产值50万元的数字虽不亮眼,却实实在在托举起了村民的生活。有人用卖茧钱为老人添了医疗器械,有人攒下了子女的教育基金,每一片桑叶、每一只蚕茧,都编织着农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乡里新派的自然村长小康所言:“产业不在大小,能撑起百姓的‘日子’就是好产业。”
更值得期待的是,栗树乡正以“小而美”为笔,在产业地图上描绘更多可能:小红花生在沙土地里孕育甜蜜,万寿菊在山岗上铺开金浪,红花在石缝间绽放希望……这些“小众选手”虽未占据产业链顶端,却以“短平快”的特性激活乡村经济神经末梢,成为农户家门口的“增收锦囊”。
栗树乡党委负责人表示,下步将坚持“因地制宜、小而精、小而特”原则,聚焦市场需求选品种、围绕农户收益做服务,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和保底收购,让小众产业真正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稳增收”渠道。
栗树乡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之路未必需要惊天动地,那些默默吐丝的“小虫子”、奋力生长的“小红花生”、向阳绽放的“万寿菊”,正是无数平凡奋斗者的缩影。正如老罗常念叨的:“别小看这些蚕,它们吐的不是丝,是盼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