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砥砺奋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新成就
2023年以来,镇人民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紧跟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聚焦市委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临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部署要求,围绕县委“三个目标”、推进“五大重点工作”,做强“四个动力源”,壮大“三大经济”,践行“三法三化”的目标任务,举旗定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
(一)强化组织保障,政治责任层层压实
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健全完善“责任在镇、落实在村”的一线指挥体系和领导包保责任制,认真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活动。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动“衔接工作”上,聚焦工作重点难点,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和督促指导,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动作稳扎稳打
1.连续打好稳增收“组合拳”。一是守底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扎实开展耕地流出整改恢复工作,严守全镇11.59万亩耕地保护红线。全镇完成耕地流出整改910.76亩。二是兴产业。全面开展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持续推进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烤烟、甘蔗、茶叶、核桃、坚果、中药材产量稳中有增、稳中提质。全镇完成烤烟种植10012亩,占任务数111.24%,截至2023年9月23日完成烟叶收购10065.606担,占任务数45.75%,均价32.23元;稳定甘蔗面积2.93万亩,新植甘蔗2072亩,其中温平村新植500亩实现机械化种植,有效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蔗农收入;完成杂交水稻旱种1000亩,稳定粮食播种面积9.43万亩;加强3.22万亩茶叶管护,加快推进茶叶精深加工,经济收入6300万元;强化12.68万亩核桃,2.5万亩坚果,1万亩中草药管理,畜牧业持续发展,上半年畜牧业产值1.24亿元;探索推进“光伏+X”产业发展、加大“烤烟+冬豌豆+油菜”、安乐村枇杷和冬桃、哨街苏子月饼等特色产业推广宣传力度,全力推进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补齐“绿美+”经济全产业链,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旅游收入800余万元。三是稳就业。全面筑牢外出就业、就近就业、技能提升、公益兜底四道防线,落实脱贫劳动力一户一策、一人一案。全镇完成职业技能培训班21期1406人次,转移劳动力9060人次,其中脱贫户及监测对象1350人次,占脱贫人口40.64%,发放务工补贴5.25万元,持续巩固扶贫车间2个,带动建档立卡户实现稳岗就业19户,开发乡村公益性特岗40人。四是促创业。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有意向、符合有关条件的脱贫劳动力,多方面给予扶持或补贴。今年以来,全镇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和贷免扶补贷款8户,发放资金140万元,其中小额信贷4户20万元,贷免扶补贷款6户120万元,申报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小额信贷22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前三季度人均收入13698.71元,同比增长13.58%,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9.72%,占年度目标87.48%。
2.加快消除“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风险点”。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住房安全核心指标,扎实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一是坚持把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按照市委、市政府四项工作机制要求,及时发现问题,精准锁定监测对象。全镇共有卡户901户3333人,其中,脱贫户776户3061人,监测户164户371人(风险消除64户146人,未消除100户225人);监测对象中有脱贫不稳定户29户81人,边缘易致贫户76户165人,突发严重困难户59户125人。2023年新识别突发严重困难户10户31人,风险消除4户12人。二是用好用活“一平台、三机制”,全面推广使用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让低收入群众在遇到“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时,能够通过手机网络平台在家中反映急需解决的困难问题。全镇累计在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办理并办结低保申请56户135人、临时救助申请63户,救助资金达18.3万余元。三是持续强化控辍保学“双线四包”和联控联保责任机制,加强对学生失学辍学情况监测,有效确保全镇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不发生失学辍学现象。四是全面落实脱贫人口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全镇脱贫人口参保率为100%;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优化疾病分类救治和落实救助政策,有效巩固健康扶贫成果。五是建立健全农村安全饮水长效运行机制,常态化开展饮水安全监测,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消除“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风险点”。
3.持续锻造乡村产业发展“主心骨”。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全镇认定合作社21家,龙头企业22家,目前实现8家合作社与3家龙头企业绑定、864户脱贫户及监测对象与合作社绑定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全镇实施村集体经济项目12个,财政扶持资金600万元,年底15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预计达10万元以上,其中安乐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全力打造安乐村集体经济示范点。三是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实现培训就业全覆盖。以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能力为导向,认真开展茶艺师、茶叶加工、烤烟、坚果、养殖、砌筑工、中药材种植等技能人才培训3次,受训人员达236余人,培养致富能手54人,特色种养殖大师1人,紫苏月饼制作大师1人,本土民族音乐创作大师1人,农副产品集散推广大师1人。
4.加快注入乡村建设资金项目“动力源”。紧盯发展前沿,抢抓政策机遇,谋划储备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申报了总投资70万元拨还河村万亩草山绿美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10万元多依村烤烟种植农业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140万元净石村大青树河片区烤烟产业道路建设项目,完成了投资900万元沪滇协作安乐村旅游综合体项目,投入1850万元打造了安乐村乡村振兴示范点,为群众增收1353万元。加快推进了光伏发电项目,完成土地征收和租赁12144.64亩,支付征地补偿和土地租赁费7000余万元,3000余户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和租赁获得收益突破1亿元,带动就近务工就业110人,本地务工收入44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带动了乡村旅游、餐饮食宿和大众娱乐等产业发展,实现了大项目带动全镇发展,小项目带动整村增收的目标。
5.全面焕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面貌”。一是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结合“绿美茂兰”建设系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美化扮靓村庄,进一步提升生态宜居水平。组织集中河道清理4场次,清理河道4.1公里,上半年完成户厕403户,占任务数61.6%。完成行政村所在地卫生公厕1座。组织村庄清洁日集中清理整治180余次。二是绿美工作有序推进。建成省级绿美村庄1个,市级绿美村庄16个,绿美交通路段800余米,绿美河段600余米,实施“绿美机关”3个。开展“支部联建添活力、绿美行动我先行”、“绿美河湖、你我同行”等主题党日活动,种植黄杨等绿植150余株。在微信公众号推送绿美相关知识和信息15次,向微信群推送“绿美云南”化为“绿美临沧”培训知识12期次,张贴悬挂宣传标语37条,受教育群众达5000余人次,营造“我应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的浓厚宣传氛围。三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持续深化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和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按照地域相邻、规模适当、便于管理的原则,结合全镇工作实际,调整优化一级网格1个、二级网格15个、三级网格48个、四级网格114个、五级网格748个,确保每一级每一个网格都有对应的基层党组织领导或党员中心户负责网格治理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开展农村移风易俗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尚。
6.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以“茶马古道、印象安乐”为主题,围绕“可观、可玩、可食、可收”的目标,按照“一道穿四寨、六区一农场”的发展思路,采取“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规划建设。投入900万元沪滇协作项目,建成观光道路1000米,生产步栈道1000米,茶马古道修缮1100米,安乐河河道治理1000米,观光栈道1000米,骑行道1500米和茶马古道仿古销售屋3间等基础设施。投入400万元实施农业观光园项目,建成象树文化广场1个,“峰回路转”长廊1座,标准化旅游公厕4座等项目内容。引入社会资本投入900万元,建成漂流水道300余米,配套儿童娱乐设施丰富旅游体验,种植万寿菊30亩、沿路沿河种植蓝花楹、玉兰花等,安乐河道两岸花草葱绿,十里花溪体验环线、茶马古道文化体验环线、水果采摘体验环线和绿美村庄体验环线初步形成。群众自建农家乐4户。今年计划再投入160万元,建设安乐村农业产业园项目,改造修复灌溉沟渠300米,配套灌溉管网1000米,改造农田护堤380米,发展“万寿菊+油菜”循环种植200亩,新建机耕路300米。在1004亩烤烟地发展“烤烟+油菜+X”循环种植,实现每亩增收1200元以上;发展工业辣椒320亩,巩固枇杷、冬桃、杨梅、人参果、草莓等不同季节水果380亩,实现群众年增收200万元以上。在打造安乐塘县级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同时,每年规划打造1-3个镇级乡村振兴示范点,确保在过渡期内,探索出符合实际并行之有效的振兴之路。
二、勇毅前行,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干出新成效
在下步工作在,我们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面推动有效衔接工作走深走实,确保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各项任务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抓实返贫监测和精准帮扶这个基础工作。一是加强入户调查、促膝交谈,健全信息共享、会商应对机制,加大动态摸排力度,把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及时筛出来,一户一策精准实施帮扶措施,防止流动低收入群体“失联缺管”。二是动态优化调整帮扶措施,加快补短板、促发展项目落地。抓好就业帮扶、产业发展、村庄治理、设施提升等工作。三是按照巩固、提高、不反弹的要求,持续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强化压实工作责任,防止失学辍学问题反弹,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
(二)抓实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一是扎实推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做好发展富民产业、培育经营主体等工作,重点关注收入较低和收入下降脱贫人口,对人均纯收入低于8500元的脱贫家庭实行一户一策、加快动态清零。二是把增加工资性收入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细化分类就业帮扶措施,落实好帮扶政策,加大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推动转移就业规模扩大、质量提升。
(三)抓实乡村产业发展这个重中之重。一是解决好发展什么的问题。更好地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主导产业,深入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等新业态。始终牢记抓乡村旅游就是抓乡村振兴、抓乡村旅游就是抓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典型示范,发挥好带动作用,确保做一个成一个。二是解决靠谁发展的问题。通过市场化机制把农民联结起来、组织起来,依靠广大农民发展乡村产业。深入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倍增计划,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落实联农带农机制。三是坚持把乡村产业发展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统筹联动起来。管好用好项目资金,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将村级集体经济深度嵌入乡村产业发展链条中,推动不同类型村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确保每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四)抓实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这个塑形工程。一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因村施策制定村庄规划、推进村庄改造,提升以教育卫生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抓实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全面学习运用浙江经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好、理解透,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围绕厕所、垃圾、污水、村容村貌提升和绿化美化等5个重点,协同开展整治提升,让每一个村庄都美丽宜居起来、家家户户都干净整洁起来。通过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环境变革催发产业变革,激发观念变革、治理变革,努力实现乡村重塑。
(五)抓实加强改进乡村治理这个关键环节。一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鼓舞人民,用好用活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等生动教材,持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二是加强村(社区)“两委”建设,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推动资源力量下沉,有效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治理。三是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优秀农耕文化,从乡村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不断完善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要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抓实党建促乡村治理,有力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四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学好用好“浦江经验”,落实“四议两公开”等制度,深入开展农村普法强基专项行动,依法打击侵害妇女儿童权利等违法犯罪行为,禁止早婚早育和早婚辍学行为。
(六)抓实问题整改这个严肃任务。一是原原本本抓整改。认真落实考核评估等反馈问题整改方案,逐一制定问题、措施、责任、时限和销号5个清单,项目化、清单化推进落实,实现动态清零,确保个个问题有着落、件件整改见实效。二是举一反三抓整改。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从个别问题发现普遍性问题,从表面问题查找深层次问题,切实把问题和不足找全,把产生的根源和症结找准,把一个问题当成一类问题来研究,以一个问题的整改推动一类问题的解决。
三、自检自查抓整改。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全面自查,对问题进行大起底、大排查,多渠道发现和收集问题,加大常态排查和分析调度力度,真正把问题发现在日常、解决在平常。四是巩固成效抓整改。把整改客观问题与解决主观问题、整改个性问题与解决共性问题、整改现实问题与防范新的问题结合起来,坚持系统施策、标本兼治,巩固整改成效,防止反弹回潮,从根子上破除“整改—反弹—再整改”的怪圈。通过抓经营主体倍增、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抓持续稳定增收来做好“三农”工作,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
云县茂兰镇人民政府
2023年9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