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县人民政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模式

茶房乡:“红色+文旅”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


来源:茶房乡 作者:罗虹 时间:2024年12月26日 09:14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近年来,茶房乡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结合村头村资源禀赋,探索推进“党建引领,四方主体+红色线路+乡村旅游”联动模式,因地制宜,盘活土地闲置资源,充分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2024年,村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超20万元,村头村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森林乡村”等称号。

深挖资源,让产业资源“聚起来”。一是搭建政企协作平台。坚持党建引领,乡党委统领,探索“村集体+企业+农户”三方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模式,一体推进共同发展。按照村头村“一园四区”的功能布局,引进实力企业对“村头红谷”乡村振兴示范点进行规划和建设开发,解决资金投入问题。目前,投资2100万余元,完成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区、亲子游乐体验区、特色餐饮综合服务区3个区块建设。二是壮大集体经济产业。充分挖掘村域内土地、水塘等自然资源,在新寨安置点优化建设扫码付费喊泉1座、以网红直播带货为主的综合功能用房1间,在水果基地建设可同时容纳12人住宿的星空民宿4间。进一步夯实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前,付费喊泉及星空名宿已投入运营,实现收入超过5万元。三是推行联农带农机制。建立“企业+村委会+农户”联农带农工作机制,突出联农带农促增收,以“村头红谷”3A级旅游景区、云县忠诚古树茶专业合作社为支点,搭建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平台。根据“村头红谷”运营开发就业岗位,常年或时段性招聘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就业。自开业运营以来,共吸纳当地劳动力长期就业8人,临时就业1000余人次,带动群众工资性增收30余万元,周边农户以向企业和游客销售农特产品、特色小吃等方式创业增收,带动群众增收20余万元。

融合发展,让红色文旅“火起来”。一是立足气候区位优势,定位“一园”。充分发挥村头村新寨安置点生态环境优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避暑、休闲观光优势,规划建设“美味乡间新寨、茶乡村头乐园”休闲娱乐观光园。二是立足资源优势,建设“四区”。在209亩的水果基地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特色水果种植,补植优质水果,种植绿化树种,套种季节性农作物,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区;在20亩的运动场地开展亲子游乐、休闲度假、真人CS等活动,建设亲子游乐体验区;在50亩的村庄预留用地建设特色餐饮综合服务区;在周边的茶园规划二期的茶文化体验区。三是立足革命老区红色底蕴,打造“三点一线”红色线路。充分挖掘茶房乡属云南省45个革命老区之一红色底蕴,依托茶房乡革命烈士陵园、中共临沧市第一个地下党组织旧址、“村头红谷”,串点连线,建成“三点一线”的红色线路,吸引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目前,“村头红谷”累计接待各类游客约12.8万人次,各类团队30个以上,举办各类军事冬夏令营、节庆活动等13次,累计运营收入超过410万元。其中:通过假日旅游和节庆活动带动,红谷营房、特色民宿、星空民宿累计接待游客447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6万元。

打造品牌,让人居环境“亮起来”。一是突出村庄规划管控。建立“支部+党员+群众”责任区划分制度,将新寨安置点划分为2个片区,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村庄规划管控志愿服务队2支,负责做好村庄规划监督、政策宣传等工作。通过严格管控,杜绝了村庄私搭乱建、乱贴乱画和乱养乱放的乱象,实现了新寨安置点规划统一、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二是突出住户轮值保洁。实行“三户一周”轮值保洁,环境卫生保洁成效以积分计量,利用在外干部、社会爱心人士捐赠资金购买生活用品作为积分奖励。通过轮值积分,走出一条“村民积小分、村庄聚大变”的卫生保洁之路。三是突出庭院美化亮化。围绕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将村庄闲置土地划片到31户住户,全面推行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三小园”建设,并由村委会与住户签订“保证四季常绿、按季轮作”承诺书和每户庭院不少于10盆特色花卉承诺书及房前屋后绿化管理承诺书。形成村委会督促监管、户与户相互督促管理的浓厚氛围,绘制出“村在绿中、人在景中”的新画卷,实现了“出门见花、移步入园、推门闻香、抬头赏景”的绿美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