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云县卫生健康局关于印发云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云县卫生和健康局 作者: 时间:2023-06-06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云县卫健发〔2023〕号

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单位:

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云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县卫生健康局

2023年6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云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提升健康云县发展水平,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健康服务和医疗保障需求。根据《健康临沧“2030”规划纲要》和《临沧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临沧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结合云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的工作成效

“十三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卫生健康部门顺利完成了两次机构改革,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全县卫生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高,为“十四五”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动担当作为,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县卫生健康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践行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要求,全面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措施。优化网格化管理,强化重点人员排查管控,加强查验站(卡点)双向查缉管控,推进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实施双提升工程,强化实验室建设,核酸检测能力大幅度提升。全面启动疫情防控应急支援机制,从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抽调666名医务人员组成援边医疗队伍,累计派出22批207人次支援开展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坚决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要求,调整完善疫情防控的应急预案,科学谋划、统筹部署,开展演练,始终保持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精神信念和战斗状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云县取得了“零输入、零感染”抗疫工作成效。

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认真贯彻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作为医改的重心,以构建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机制为重点,医药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云县2015年和2016年分别被列入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案例选编;2017年8月,被确定为全国30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之一。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医改“云县模式”经验,建立了以县人民医院牵头的云县医共体,构建工作协同的县域整合型医防融合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形成。2019年在医共体框架下,云县成为全国567个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全国27家智慧医院建设试点医院,全国6家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在全市率先启动总额控制、打包付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工作。

建成国家级五大中心,省级专家工作站59个、专科联盟23个,2018年云县中医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2019年,县人民医院晋升为三级综合医院,县中医医院完成整体搬迁,2020年云县妇幼保健院圆满完成整体搬迁,云县妇幼保健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全县乡镇卫生院达到云南省甲级标准,建成10个基层慢病管理中心、5个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在乡镇卫生院建成慢病管理中心、心脑血管救治站,慢病管理实现县乡村三级分层协同管理体系;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乡村医生培训力度不断加大,村医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医疗资源从县级强到县域强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建设。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区域影像、检验、心电、病理、远程会诊、后勤保障等资源共享中心,实现“基层检查,县级报告”,医共体内检验结果互认,影像资料共享,结果电子化流转,进一步降低病人转诊后的检验检查费用。建成医共体县乡村统一的电子病历、电子医嘱系统、双向转诊系统,全县12个乡(镇)卫生院、194个村卫生室开通使用了县乡村处方系统、县乡村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县乡村远程会诊系统,建成手机端区域移动医生站,线上预约挂号、线上支付运用平台,群众就近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减少了患者往返费用支出。

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目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抓落实。通过集中开展“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管集市、常消毒、众参与”爱国卫生系列专项行动,与常态化疫情防控、国家卫生县城创建、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紧密结合,实现从环境卫生治理向社会健康管理转变,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维护人民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围绕7个专项行动和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目标,大力推进农村卫生厕所建设项目,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深入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2020年,辖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25个(含民营医院7个),村卫生室194个,机关、矿厂、学校医务室及个体诊所37个。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共有编制879名,在编职工852人,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1944人,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4.99人;医疗机构床位总数1761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4.52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7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2.39人,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39.9%、15.11%、75%、13.9%。拥有全科医生64人。2015年以来,事业单位招聘82人,卫生人才引进89人,签订医学定单定向生60人,2020年专项招聘61人,卫生人才队伍得以充实、加强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每个乡镇均设置一所由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均设置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为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Ⅱ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新生儿疾病筛查、肺结核患者等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开展免疫规划、健康教育宣传,落实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措施。全县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达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目标要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落实签而有约,强化服务内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稳步推进。

疾病防控工作切实加强。认真落实重大疾病、传染病监测、报告制度,严格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网格化管理,传染病报告率100%,报告及时率100%。坚持“预防为主”,落实预防和防治措施,切实保障全县公共卫生安全,重点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鼠疫、霍乱、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全面推进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制定完善相关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政府惠民实事有效落实、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26岁;认真落实婴儿、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干预措施,努力控制“死亡率”,2020年末全县出生活产数3058人,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56‰以内;孕产妇死亡率为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5.99‰以内。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77%,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和建档率达90.13%。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工作稳步推进,完成计划生育家庭奖扶政策申报兑现,三孩政策平稳推进,计划生育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防治艾滋病工作扎实推进。紧紧围绕“两降一升”的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及第四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实现“三个90%”防治艾滋病目标暨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目前,艾滋病防治工作长效机制逐步完善,艾滋病感染快速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毫不松懈,紧盯“三个90%”和消除母婴传播疾病目标任务。2020年,以防治艾滋病“三个90%”为目标,充分发动全县各级各部门全员参与检测和主动参与防治工作。全县HIV筛查任务为280000例,实际检测288997例,任务完成率103.2%。艾滋病发现率达91.19%,艾滋病治疗覆盖率达92.23%,治疗有效率达95.1%。

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一是认真做好行政许可工作,严格审批程序,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在时限要求内办理卫生行政许可。二是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活动,共出动卫生监督员、协管员累计约1450人次,车辆累计640余辆次,监督检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累计2000余户次,下达监督意见书累计800余份,取缔黑诊所15个,取缔非法牙医、游医摊点60户次,立案查处20余件。三是组织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工作,共出动监督员和协管员690余人次,车辆120余辆次,对1个城市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监督检查15户次,进行学校卫生监督检查500余户次,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250余份。四是发放“安全就医指南”“坚决打击非法行医确保群众健康权益”“打击非法行医构建和谐社会”等宣传材料约20万份,净化了辖区医疗服务市场。

聚焦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健康扶贫。一是扎实开展好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二是按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要求,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县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确定的卫生计生重点工作任务,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配齐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全县公立医院、194个村卫生室规范达标,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52张。巩固提升了医疗机构“三个一”、医疗技术人员“三合格”、医疗服务能力“三条线”,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的建设成果。多举措减轻贫困患者就医负担,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执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为着力减轻贫困患者就医负担。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入院时无需缴纳押金,出院时享受“一站式”结算。全面推进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坚持“保证质量、方便患者、管理规范”的原则,将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患者主要集中在县域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开展治疗,制订符合医院实际的诊疗管理规范,及“一人一档一方案”。

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深入推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全县12个乡镇卫生院、4个民营医院设有中医科,提供中医药服务;全县共有194个行政村卫生室,100%能提供中医药服务;27个个体诊所中有8个中医诊所(2个备案诊所)。充分发挥中医药诊疗的龙头作用,对医共体成员单位的中医药工作进行规划落实,全面带动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

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制定了《云县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供应目录(试行)》统一药品采购目录。全县所有公立医疗机构100%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100%实行药品集中网上采购,进一步提高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加强村卫生室药品配备,通过乡镇卫生院统一采购、发放和调剂,统筹解决辖区内村卫生室药品采购及配备,保障基层群众用药需求。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制定了《云县卫生健康系统涉黑涉恶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案》和《云县卫生健康系统建立健全扫黑除恶治乱长效机制工作方案》,以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整治为突破口,持续加强行业监管,深入开展医疗乱象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医疗服务秩序,守护医疗质量安全底线,改进行业作风,净化行业环境,改善就医感受,净化了辖区医疗服务市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和健康权益。

重点建设项目有效落实,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7亿元,实现云县中医医院和后箐乡卫生院整体搬迁,完成云县第二人民医院(一期)项目建设,启动云县第二人民医院(二期)项目建设,完成云县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建设项目,云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项目,云县12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建设项目,新建77个村卫生室,改造117个村卫生室,建成云县12个乡镇卫生院污水处理设施及医疗废物暂存点,争取到上级到位资金约4.1亿元。

党风廉政和行业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能力,持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水平,切实履行党建工作主体责任,紧密围绕卫生健康中心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卫生健康指标,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党建基础、党建质量、党建水平。为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新时代云县卫生健康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表1“十五”期间部分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内容

2015年

2020年

比2015

年提高

增减幅

人均期望寿命(岁)

73.6

75.26

1.66

2.25%

孕产妇死亡率(/10 万)

21.82

0

21.82

-100%

婴儿死亡率(‰)

9.82

4.56

5.26

-53.56%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1.34

5.99

5.35

-47.17%

3 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94.94

95.3

0.36

0.04%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97.80

99.77

1.97

2%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1.8

4.52

2.72

15.11%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08

1.75

0.67

75%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1.4

2.39

0.99

13.9%

各类卫生人员总数(每千人)

1.6

4.99

3.39

39.9%

(二)“十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五”面临的机遇。一是国家层面的利好政策。随着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健康云南2030”规划纲要》,决心推动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全局性作用日益凸显。二是云县作为临沧市的北大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窗口,沿边开放发展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定位临沧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以高速公路和高铁为代表的现代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卫生健康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三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高位推进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下大力气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超前谋划“健康云县”建设,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和“健康云县”建设等战略的深入实施,推进健康云县建设将更加契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医疗卫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为卫生健康事业加速提质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人民群众的期盼。近年来,云县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国民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区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高品质、更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快速释放。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人民群众的健康新期盼更突出、更多样,更加迫切需要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十五”面临的挑战。一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健全,医防协同不够充分,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不足,与有效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风险的要求不相适应,平急结合、快速转化能力不足。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影响和危害大,慢性病负担日益沉重且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职业健康、心理健康等问题不容忽视。二是医疗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区域配置不均衡,结构不尽合理,高职高技、妇产科、儿科医师严重短缺,基层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现代化、卫生健康系统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还比较薄弱、水平不高,对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够。三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待继续推进。部门间、医疗机构间以健康为中心的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形成。全社会健康意识和城乡居民健康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增强。四是传统和新发传染病相互叠加,亚健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增加的问题日益突出,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风险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将长期存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新出生人口数呈下降趋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康复护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职业病防治等短板明显,卫生健康服务供给压力、公共卫生治理难度持续加大。五是中医药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特色优势发挥还不充分,中西医互补协作格局尚未形成,传承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压力依然巨大。自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现有的卫生健康资源还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目前全球疫情态势尚未平稳,境外疫情输入风险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巨大。人员国内外流动频繁,面临多种传染病威胁并存、增加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迫切需要提升应对境外公共卫生安全防控能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健康中国、健康云南建设总体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切实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医防协同,更加注重质量优先、均衡发展,建立边境公共卫生安全屏障,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卫生健康服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谱写好健康云县新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筹发展。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全面加强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建立完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各项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作为卫生健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改善城乡卫生健康服务环境与服务条件,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性,改善重点人群健康状况,不断缩小人群间、城乡间卫生资源配置、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差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通过发展社会办医、医疗养老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健康服务新业态,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满足全县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坚持预防为主、医防协同。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风险意识,创新医防协同、平急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推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关口前移、分工协作、全方位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坚持改革创新、数字赋能。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强政策之间协同性,提升政策迭加合力。加快推进卫生健康信息联通共享与应用,提高全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整体质量与效率。全面提高卫生健康领域现代化治理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县医疗健康和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更加充分、均衡,以健康为中心的卫生健康服务模式初步形成,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1岁,主要健康发展指标达到云南中等以上水平。

——共建共享的卫生健康治理格局更加成熟。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优势更加显现;建立上下联动、相互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公平、优质、便捷的卫生健康服务,满足居民多层次健康需求。

——健康水平和健康公平稳步提高。进一步提升全县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水平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力争降至全省平均水平,地区间健康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建立医防协同、部门协作、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不断改善,覆盖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便捷性显著提高,平急结合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指挥更加有力、反应更加灵敏、干预更加精准、救治更加高效。完善公共卫生与医疗卫生应急保障体系,满足突发疫情、重大灾难事件处置等公共安全保障需要。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更加明显。建立符合县情、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公共卫生治理制度、全民医疗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和综合监管制度更加成熟,建立以健康结果为导向的卫生健康行业治理机制。建设市、县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使用便捷、便民利民、实时监管的智慧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职业发展环境,建立符合卫生健康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提高优秀卫生人才的吸引力。

表2 主要发展指标

类 别

主要指标

2020

2025

指标性质

健康水平

人均期望寿命(岁)

74.62

76.1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1/10 万)

0

≤10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4.56

≤4

预期性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99

≤15

预期性

全县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55.7

≤45

预期性

健康生活环境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0

25

预期性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24

预期性

国家卫生县城(城市)数量占比(%)

-

100

预期性

健康服务供给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4.52

6.5

预期性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75

2.42

预期性

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22

0.62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39

2.68

预期性

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

0.15

0.54

预期性

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人)

1.64

3.1

预期性

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0.59

0.95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4.5

预期性

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健康服务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94.94

>90

预期性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96.43

>90

预期性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5.39

≥95

预期性

严重精神障碍规范管理率(%)

95

≥95

预期性

健康保障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

25.24

26左右

预期性

健康产业

健康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年均增速(%)

10

10

预期性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1.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和省级部署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建设医防融合、运转高效、响应及时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测预警、检验检测、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人群健康状况监测调查、综合干预与评价、信息管理与发布、健康教育与促进、技术管理与指导等职能,探索建立疾控机构与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增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协同力、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协调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

强化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公共卫生工作职责,推行乡(镇)权责清单制度,明晰乡镇公共卫生管理权责,推进村(社区)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完善城乡社区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

加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持续完善实验室检测网络,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测、检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促进“医防协作”,加强疾病综合防治服务与管理。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巩固拓展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加强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实现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肿瘤等重点疾病的早期筛查、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二级以上医院和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医防协作机制,逐步实现“医防融合”“三位一体”的全程健康管理。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继续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

2.健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

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防控职责,制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健全医疗机构重大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新发传染病预警机制和协同流行病学调查机制。优化整合全县二级及以上医院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相关科室,设置公共卫生科,配备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提高医院在传染病、慢性病等防治管理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接受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传染病防控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规范建设发热哨点(诊室),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完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机制。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病原微生物检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和管理能力建设,实施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置建设计划和生物安全提升计划。

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完善县、乡(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加强哨点医院建设,提高监测水平。提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能力。

3.加快提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

强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药店的哨点作用,健全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同监测预警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加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与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溯源、实验室检测、快速反应处置、舆情监测和风险沟通能力建设。到2025年,实现医疗卫生机构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等实时监测全覆盖,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信息源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多部门、跨地区、军地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等多维度和多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对重点人群基本医疗服务的保障机制。建立覆盖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等多领域的公共卫生应急专家库。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建设县级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库。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转换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预案,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需预留应急医疗设施、网络信息设施接口。建立全社会定期演练机制,加强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

加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加快推进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分级、分层、分流、中西医协同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增强传染病集中救治能力。以云县人民医院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承担全县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任务,规范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建设云县疾控中心为应急物资集中储备基地,承担全县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任务。在科学评估、兼顾安全与效率的基础上,支持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和公共卫生事件高风险地区部分医疗机构弹性扩容,储备一定规模可迅速转换的传染病房、重症病房、医疗物资和人力资源,补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短板。加强各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协同和联合救援能力。到2025年,建设1个规范的传染病楼(院区)。

4.持续提高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水平。

继续提升免疫规划服务水平,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继续加强登革热、肺结核、鼠疫、麻风病等传统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综合防控工作。加强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和应急处置,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按照《中共云县委 云县人民政府云县第五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实施方案(2021-2025年)》,深入实施“预防教育工程”“发现干预工程”“救治关怀工程”“综合治理工程”“边境管控工程”“科技支撑工程”六大工程,实现既定目标。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持续推进遏制结核病行动,建立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规范肺结核诊疗管理,提高结核病实验室快速诊断能力建设,继续加大重点人群、重点地区肺结核患者发现力度,推进耐药结核病规范诊治,拓展短程化疗和患者关怀服务,到2025年,全县肺结核发病率降至55/10万以下。加强重点人群乙肝疫苗接种,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

专栏 1 公共卫生安全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计划: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服务人口规模、地理交通情况、重大疾病和传染病流行强度与风险、现有基础和功能定位等,按照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深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增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提升计划:构建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等组成的公共卫生病原检测实验室网络。

3.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置建设计划: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完成全县乡镇及以上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污水处理基础建设,完成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机构废弃物的全流程监管。

4.生物安全提升计划: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强化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运行管理和保障。对全县一级和二级实验室进行网络备案。提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能力,开展管理干部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轮训,增强全行业生物安全意识。

(二)构建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以优化布局、均衡配置为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全县公立医院资源,确定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布局、功能、规模和标准,以优化结构调整,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主线,重点提升重大疾病临床服务能力,减少跨县就医。合理调控区域内医疗机构床位总量,适度控制治疗性床位增长,强化多学科协同,新增和存量调整医疗资源优先支持儿童、妇产、肿瘤等专科医疗机构建设。

坚持公益属性,不断提高医疗质量、运行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患者满意度。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规范体系,深入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发展。

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康复、护理、精神卫生、口腔、眼科、儿科、老年病等专科医疗机构。

专栏2 医疗卫生资源目标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性质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4.52

5.97

6.0

6.15

6.3

6.5

预期性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1.75

1.76

1.78

1.99

2.25

2.42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2.39

2.41

2.43

2.51

2.59

2.68

预期性

每千人口药师(士)数

0.15

0.18

0.21

0.25

0.35

0.54

预期性

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

1.64

2.54

2.72

2.9

3.0

3.1

预期性

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

0.59

0.66

0.76

0.8

0.88

0.95

预期性

2.建设高品质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科学布局,重点培育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提高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能力。实施公立医院心脑血管、呼吸、肿瘤、消化、重症、创伤、内分泌等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计划。医疗卫生机构各项专科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大病诊治水平显著提高,县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县、乡(镇)二级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开展各专业、学科的医疗质量控制。完善护理服务体系,推动护理高质量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行业自律,鼓励社会、媒体和公民对其服务进行监督。

3.提升县域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与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布局、均衡配置的原则,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布局、功能、规模和标准。继续推进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质达标工作,建强急诊急救“五大中心”、组建县域医疗资源共享“五大中心”、组建县域医共体高质量管理“五大中心”,补齐县级精神科、眼科、老年病科、口腔科、康复科、肿瘤科等专科短板。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基层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乡镇卫生院科室硬件、人才队伍建设、标准化配置设施设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配备,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持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级评审,提升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慢性病管理中心服务水平,支持条件成熟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社区医院。支持服务能力较强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疗机构服务水平。

4.加强医疗急救保障能力建设。

以“1+8”院前急救调度模式为基础,加强急救资源统筹调度,逐步将辖区内具备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纳入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合理布局急救站点,按照每10万人1个当班急救车组的标准规划设置急救站点,完善县、乡(镇)二级院前急救体系,加强院前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推进急诊急救一体化建设。加强急救车辆和车载医疗设备配置配备,每3万人口至少配1辆救护车(含车载医疗设备),其中至少40%为负压救护车。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建设,加强急救人力资源的投入,根据区域内急救站点的规划设置,核准医生、护士、驾驶员总数,保证站点24小时运转,就近接诊转诊。完善道路交通事故警医联动救援救治长效机制,提升道路交通事故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广泛开展公民急救、自救、互救知识培训和宣传。

5.完善血液供应保障机制。

强化采供血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继续保持临床用血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提升血液安全保障能力,建设血液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血液资源保障。开展血液安全风险监测,血液核酸检测全覆盖,健全血液质量控制和改进体系,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完善血液调剂程序和管理制度,依法组织开展血液调剂工作。到2025年,血液管理法治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更加成熟定型,血液供应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6.提升临床药学服务水平。

加强药事管理,健全药品使用监测体系,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细菌耐药监测网工作。推进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建立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考核机制。改革药学服务模式,鼓励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支持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多学科会诊。探索建立医共体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试点,推进全县药学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全面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专栏 3 优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培育工程

1.提升县域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云县人民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指南要求。

2.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计划:争取“十四五”期间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建设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建设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

3.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到2025年,服务人口数30万以上的县级公立综合医院80%以上达到《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95%以上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加强县级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救治能力的不断提升,补齐薄弱专科10个,每千常住人口康复病床达到0.42张。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改善计划:到2025年,力争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建成1个符合自身功能定位的特色科室,5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基层慢性病管理中心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占比明显提高。

5.院前急救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城市地区院前急救服务半径不超过5千米或救护车平均到达时间15分钟以内,农村地区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设立1个急救站点,坝区服务半径不超过10千米或救护车到达时间在30分钟以内,山区服务半径不超过20千米或救护车到达时间在30分钟以内。“120”呼救电话10秒内接听比例达到95%,3分钟出车率达到95%。

6.采供血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设置固定采血点,到2025年,“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更加成熟定型。

(三)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1.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创建云县中医医院三级等级医院。继续提升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临床路径管理,鼓励县中医医院开设中医护理门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均设置中医科,并能提供中医药保健服务。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支持社会办中医服务,鼓励中医医师到基层服务,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到2025年,县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标准,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设置符合标准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全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比不低于20%,100%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2.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

完善中西医协同协作机制,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艾滋病、感染性疾病等,推进中西医协同攻关,推广3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肺病科等薄弱科室建设。

3.加快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积极开展县级中医专科建设,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妇科、针灸、推拿、肿瘤、心脑血管病、脾胃病、风湿病等中医传统优势专科专病,逐步形成省、市、县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群。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建设不少于2-3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推广不少于3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加快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并发症和伤残等,制定和推广一批中医康复方案,推进中医康复技术进机构、进社区、进家庭。加快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云县中医医院建成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设置中医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三位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力争建成市级中医康复示范基地。

4.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经典名方、口传心授等医药资料的抢救收集、整理研究和推广应用。编制少数民族医药典籍、技术和方药目录,大力发展中药(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

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推进中西协作和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加强中医“治未病”服务,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护理康复、养老服务等领域中的作用。鼓励支持挖掘、整理、研发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经验方。

实施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建设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基地,到2025年,人民群众的中医药科普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组建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为主体的中医药文化科普队伍,开展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进校园行动。推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合作。

专栏 4 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

1.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创建云县中医医院三级等级,建设不少于2-3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推广不少于3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中西医协同创新计划:推广3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3.力争建成市级中医康复示范基地。

4.中医药文化传播计划:建设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中医药进校园行动。

(四)深入推进健康云县行动

1.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深入推进健康县城建设,继续巩固提升“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参与”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成果。强化部门协作,加强爱国卫生运动组织机构建设,健全各级爱国卫生工作网络,将爱国卫生运动与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等紧密结合,融入基层治理。按照“灭死角、建机制、标准化、智慧化”要求,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管理手段,开展“绿城市、治污染、除四害、食安心、勤锻炼、管慢病、家健康”行动,推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到2025年,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国家卫生乡镇不少于1个,省级卫生乡镇实现100%,省级卫生村比例达90%。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得到有效控制,社会健康综合治理能力全面提高。

2.加强健康风险监测。

继续开展城乡饮用水水质、农村环境卫生、公共场所环境健康危害因素和空气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加强病媒生物监测。扩大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覆盖面。持续加强食源性疾病防控宣传教育。增加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数量。到2025年,全县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乡镇覆盖率达100%,设立1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根据上级部署,推进跟踪评价工作。加强死因、肿瘤、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3.深入开展健康促进行动。

理顺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管理机制,完善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职能,充分发挥临床医生健康科普与促进作用。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形成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国家和市级健康科普资源渠道网络为平台,以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延伸的健康教育网格体系,构建统一归口、上下联动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格局。

加快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继续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以文明卫生习惯、疾病防控知识、社会心理健康等为重点内容,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科普宣传,引导公众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保持良好的卫生、饮食和社交习惯,培养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加大预防食源性疾病尤其是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宣传力度。推进国民营养计划,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倡导合理膳食,践行“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推进控烟限酒,加强合理膳食主要指标监测,开展营养指导员培训,创建示范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食堂。促进道路交通安全,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伤害事件的发生。探索建立卫生健康和教体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加强残疾预防工作,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工作,推动实施眼健康工作。继续做好防聋治聋工作,提升耳与听力健康水平。

4.协同推进重大慢性病防治行动。

坚持预防为主,加强体卫融合、防治协同,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重大慢性病防治服务。重点开展居民慢性病核心知识宣传。完善县级慢性病及影响因素监测信息网络和报告信息平台,开展居民死因、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重点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监测工作,定期发布慢性病监测信息。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健全慢性病预防—干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推广重大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开展重点人群早期筛查及健康管理,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积极建设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到2025年,建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县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县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5%以下。

5.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继续巩固提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全县心理卫生状况基线调查,实施居民心理健康素养、失眠现患率、焦虑和抑郁等流行病学调查。以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建立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支持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完善政府、社区、单位、家庭的心理健康协作机制。

完善县、乡(镇)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提升云县康复医院服务能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精神病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精神科医师全职或者兼职开办精神科诊所。

加强以精神卫生疑难危重患者、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为重点的精神卫生服务能力。依托云县康复医院,组建心理救援专业队伍,提升精神卫生领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心理康复与心理疏导能力。到2025年,精神科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更加优化,专科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全县精神科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数量达到4名/10万人,严重精神障碍规范管理率不低于95%。

6.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巩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动态达标,补齐农村地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短板,提高服务能力。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全面推进健康促进行动,深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到2025年,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持续巩固拓展,防止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持续实现动态清零。按照“定定点医院、定诊疗方案、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的原则,做好脱贫地区大病专项救治,救治病种不少于36种。做好脱贫人口中的重点人群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农村低收入人口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规范管理率达到90%。

专栏 5 健康云县行动推进工程

1.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提升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推动全县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推动爱国卫生工作规范化、常态化、法治化;到2025年,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卫生乡镇每创建2个,省级卫生乡镇全覆盖,省级卫生村比例提高到90%。

2.建立健康云县行动监测评估机制:对健康云县行动主要指标和考核指标进行跟踪监测评价,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和健康云县指数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分类指导全县各地加快推进健康云县行动,定期发布健康云县指数。

3.建立云县健康影响评估制度:梳理影响云县城乡居民健康主要问题,编制云县健康影响评估指南,建立符合云县实情的健康影响因素、健康效应及其代表性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云县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

4.积极推进控烟行动:创建无烟机关、无烟家庭;推进规范戒烟门诊设置,县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戒烟门诊和简短戒烟干预制度,加强各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控烟队伍及其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戒烟服务体系。

5.全面推进合理膳食行动:开展常态化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建设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食堂。到2025年,每万人至少配备1名营养指导员,居民合理膳食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

(五)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1.提高妇幼健康保障质量。

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提高妇幼健康和生育服务保障水平。围绕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的核心目标,建立健全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加大婚前医学检查工作协同推进力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制度,全面落实三级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大妇女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云县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和云县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完善县、乡镇和村(社区)三级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加强以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为载体的急救转诊网络建设,持续提升产儿科安全质量,保障母婴安全。加强妇女儿童重点疾病重大疾病防治,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实现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以县为单位全覆盖,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提高妇女和儿童健康管理水平。优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项目,完善出生缺陷监测网络,加大婚前医学检查工作协同推进力度,建成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制度,全面落实三级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扩大全县产前筛查覆盖面,开展新生儿重大出生缺陷疾病救助。到2025年,产前筛查率达到80%,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率达到98%。

2.优化家庭健康发展策略。

将保持人口合理生育水平确定为人口发展的重要目标,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出台生育支持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振生育水平。维护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全方位帮扶保障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完善“医育结合”服务,加快“互联网+托育”发展,在资金、场地、人才方面给予全面支持。到2025年,全县建成各种类型的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1700个,入托率达15%以上。加强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引导青少年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面向学校的传染病防控、食品及饮用水卫生、心理健康服务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加强青少年近视、营养、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疾病等监测和干预。关注残疾儿童康复治疗。

3.增强职业健康监管服务能力。

全面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强化职业病危害源头防控。落实职业病重点行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工作。聚焦矿山、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领域,持续推进粉尘、毒物、噪声和放射等危害治理。督促用人单位开展职业病危害全员培训,承担单位劳动者的工伤保险主体责任。推动建立职业病监测评估、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职业病诊断救治三类技术支撑机构及职业健康相关专业机构为主体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深入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积极应对新型职业健康风险。到2025年,重点行业劳动者工伤保险参保率达100%,重点行业劳动者对本岗位主要危害及防护知识知晓率、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非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均达到90%及以上,辖区职业病诊断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4.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

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

健全县、乡(镇)二级老年健康服务网络,构建“预防、治疗、照护”三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结合实际,通过新建、改扩建、转型发展等方式,加强县级老年医院建设,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建设一批老年健康示范机构(科室),跟进开展老年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到2025年,全县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加快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通过提供多渠道挂号等就诊服务、优化老年人网上办理就医服务等方式协助老年人能得到便利的卫生健康服务。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社区和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完善相关医疗保险等制度,协同优化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规划布局,发展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探索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建设健康养生养老服务基地。发展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合理规划建设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建设。鼓励医疗资源丰富的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鼓励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统筹整合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建立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老年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康复医疗在老年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建立完善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对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根据医疗机构的功能和定位,推动相应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加快安宁疗护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专栏 6 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1.妇幼健康保障能力提升计划:进一步提升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到2025年,力争县级妇幼保健院为省级儿童早期发展教育示范基地。

2.家庭发展健康支撑能力提升计划:建设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支持体系。力争到2025年托位数达1700个。继续开展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加强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

3.职业病防治能力提升计划:完善职业病监测评估技术支撑网络;依托各国有企事业单位建立云县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指导中心;在尘肺病患者集中乡镇,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尘肺病康复站(点)。到2025年,尘肺病患者集中乡镇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90%及以上。

4.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在全县范围内实施老年人失能预防与干预项目、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干预项目、老年心理关爱项目、老年口腔健康行动、应对阿尔兹海默症行动,跟进开展老年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力争建设1个安宁疗护病区,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安宁疗护病床;建设1个乡镇(社区)医养结合示范机构,争取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县,争取创建1家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

(六)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按照网格化布局,实行一体化管理,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乡居民医保资金按人头打包付费改革,创新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继续完善“总额打包”付费,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等多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与医疗机构的沟通谈判机制,逐步建立以病种为基本单元,加强基于病种的量化评估,医疗行为可量化、可比较,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医疗服务付费体系。实现参保人员获益、医疗机构发展、医保支付合理多方共赢,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加强监测评价和“以健康为中心”的绩效考核,做好结余留用和合理超支分担,引导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更加注重疾病预防,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动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提高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资金占比。到2025年,县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稳定在65%以上。加强县域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业务协同,推动二级、三级医院专科医生为基层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提供支持,加强全科专科联动,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连续性服务,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2.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面提升公立医院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切实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领导,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举办职能和监管职能。促进公立医院发展方式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资源配置模式由注重物质要素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转变。加强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运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三级公立医院全面落实总会计师制度,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效能。健全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机制,持续开展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等级医院评审。合理制定并落实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并建立动态核增机制,加快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健全完善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激活公立医院发展新动力。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结构和水平。逐步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照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绩效工资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以及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3.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深入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进一步巩固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以建设管理规范化、诊疗智慧化、服务同质化、医防一体化、资源整合化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抓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加快形成分级诊疗格局,推动健康云县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加快健全科学合理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稳妥有序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调价评估,加快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比价关系,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完善中医药服务、“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上门医疗服务、医疗收费电子票据等的价格政策和医保支付政策。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医保支付政策,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提升工伤保险保障水平。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健全适应医疗服务发展的医保基金支付方式和结算管理机制。

4.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积极参与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确保中选药品和高值耗材及时在我县落地,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继续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各级医疗机构逐步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用药模式。健全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体系,制定、调整县级短缺药品清单和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体系,完善短缺药品信息采集、报送、分析、会商制度,统筹采取定点生产、药品储备、协商调剂等措施,确保短缺药品市场供应。

5.健全卫生健康综合监管制度。

提升卫生健康综合监管能力,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信用+综合监管”,推动行业监管向综合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完善统筹协调工作制度、综合监管信息互通共享制度。加大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督队伍建设,加强执法车辆、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防护装备、执法取证等工具配备。

(七)提升健康服务业发展能力

1.优化发展政策环境。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临沧市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文旅发展和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立足云县生态资源布局优势,充分发挥我县生态资源、中医药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完善健康服务业发展促进政策体系,围绕高端养生、大众养老、本地养老,利用健康宜居的环境,加快文化旅游、健康产业、老龄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康养品牌。建立健全健康产业运行监测和考核评价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在提供特需医疗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10%的前提下,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开展特需医疗服务,放开特需医疗服务价格。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支持社会办医连锁化、集团化发展。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告知承诺制。

2.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多元健康服务。

引导社会力量有效增加妇幼健康、0—3岁婴幼儿托育、老年健康等领域的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鼓励以合资、品牌合作等形式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机构或集团,提供规范化、一站式的高端医疗服务。支持专业医学影像和病理中心、医学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康复医疗中心、高端护理中心、健康体检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发展。

3.促进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

促进医疗健康与养生深度融合,打造集“医、药、学、康、养、旅、智”为一体的健康产业综合体。发展健康旅游产业,打造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发一批健康旅游精品路线。围绕慢性病预防、运动康复、健康促进等,促进高原体育与健康融合。鼓励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开展面向公众的健康信息服务,推进数字医疗与虚拟现实、5G、三维重建、3D打印等新兴技术有机融合应用。促进金融与健康融合,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丰富健康保险服务。到2025年,全县健康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显著提高。

(八)提升卫生健康对外辐射影响力

加强与对外卫生合作,推动构建区域卫生健康共同体。积极参与周边边境地区卫生治理,逐步与缅方建立双边定期通报重点传染病疫情信息和风险研判情况,重点传染病防治信息交流制度,研讨防控具体措施,提升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水平。与周边国家合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加强卫生健康领域对外合作交流人才培养。

(九)激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动能

1.加快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培养。

实施执业(助理)医师增量提质计划。医教协同,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加大执业(助理)医师培养力度,加强肿瘤、儿科、妇产科、精神科、全科、口腔、麻醉、康复、急诊、影像、病理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申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重点专业基地、骨干师资培训基地,强化继续医学教育。

加强卫生健康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创新能力、临床技术、核心能力为重点,加大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健全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提高人才项目中医疗卫生人才入选比例。对高层次人才实行考察招聘,急需紧缺人才按规定程序引进。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挖掘引进“候鸟”人才。

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选优配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领导班子,实施岗位分级分类管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根据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配置适宜数量的公共卫生人员。推进公共卫生医师准入制度,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提升公共卫生队伍素质。建立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交叉培训机制,鼓励人员双向流动,吸纳多学科专业人员融入公共卫生队伍。加强传染病救治机构人员配备。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编制统筹使用备案管理,合理配置编制资源,重点用于补充执业医师。强化人才统筹使用,推行“县管乡用”、“乡管村用”,健全医疗卫生人才“下沉、流动、共享”的用人机制。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

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建立市、县多层级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大力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教育,建立一批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调整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和临床技能培训,加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骨干人才培养和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力度。实施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项目,围绕重大疑难疾病开展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实施“西学中”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提升重大传染病、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能力。加强中医药教师队伍、师承导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医师的培养,在高层次人才评选中,向中医药人才倾斜。

加强全行业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护理、妇幼、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符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护理、妇幼、卫生信息化人才梯队。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职业化培训。实施卫生健康经济管理人员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婴幼儿照护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健康产业、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

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科研倾向,推动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入落实“两个允许”,探索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开展公立医院院长目标年薪制试点。健全公共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生活补助和绩效工资政策。建立健全关心爱护医务人员长效机制,推进平安医院建设,优化执业环境。

专栏 7 卫生人才队伍提升工程

1.执业(助理)医师增量提质计划:到2025年,培养不少于4名高层次卫生健康技术人才,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42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1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完成率不低于90%。

2.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遴选培养1名中医药领军人才、1名学科带头人和2名学科后备人才,培养1名省级名中医,评选2名市级名中医,培育2名传承性人才和10名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2名左右的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依托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培训不少于30名乡村医生。

2.大力提升数字健康水平。

建设我县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平台应用功能及数据库,加快推进全县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数据融合,实现区域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提升行业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推进以提升电子病历应用水平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医院建设。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力争实现乡乡通。到2025年,全县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及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信息逐级实现与市级平台互联互通,互联互通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全县二级和三级公立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级别分别达到4级和5级以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达到4级水平;完成医共体平台建设,区域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达到4级水平。

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在确保患者隐私的基础上,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互通共享,充分释放大数据支持卫生健康服务与行业治理潜能,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在惠民应用、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整合电子健康码与云南健康码,逐步实现跨地区、跨机构看病就医“一码通”,拓展便民掌上应用,市级建设微信公众号,统一入口,我县可实现可预约市、县、乡各级医疗机构挂号、服务查询、健康评估咨询指导、居民电子健康码应用、智能导诊、排队候诊、院内导航、在线缴费、就诊记录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处方、诊断、电子病历查看、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智能信息推送与提醒、满意度测评等模块。推进智慧医院创新示范,支持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推进“医后付”、“无感付”等便民场景建设与应用推广。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探索“互联网+护理”服务,加强养老托幼信息服务。加强信息和网络安全防护。

专栏 7 数字健康云工程

1.居民健康信息化保障计划:推进县级平台建设和升级改造,完善全员人口库、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家庭医生签约、妇幼健康、老年健康、职业健康、院前急救、采供血等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信息标准应用和数据治理,完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信息三大资源库。加快推进居民电子健康码(卡)、医保电子凭证、电子社保码“多码”融合应用。到2025年,实现“多码”融合应用在全县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覆盖使用,实现就医“一码通用”。

2.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计划: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消除数据壁垒,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密切配合、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强化人口、公共卫生、妇幼健康、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药品使用监测、综合监管等医疗健康数据采集,实现跨机构、跨地区互通共享和业务协同。

3.“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拓展计划: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支撑,通过APP、小程序、公众号等,融合面向公众的疫苗接种、妇幼保健、家庭医生签约、电子健康档案查询服务系统,实现一部手机管健康服务。积极发展互联网医院,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及诊前、诊中、诊后持续服务。

3.提高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完善产学研用的医药协调创新机制,引导省内外协作、校企结合,促进和规范生物技术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加强预防医学、妇幼卫生、老年医学、儿科学、全科医学、精神病学、眼科学、口腔医学、康复医学、药学等薄弱学科建设。鼓励全县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高校、科研院所聚焦重大卫生健康问题,加强跨机构、跨部门、跨学科合作,开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民族医)药学融合的群医学研究。

推进中医药科研创新。探索科技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协同联动的中医药科研和管理机制,积极申报中医药科研项目,鼓励中医药科研成果评价及转移转化。开展中医药优势病种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中药及其产业化技术研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领导,把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组织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政主导、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大健康格局,落实好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大规划实施力度,确保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广泛宣传,调动广大医疗卫生人员参与规划实施工作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卫生健康与相关部门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协商机制,营造良好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发展环境。

(二)加强投入保障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的医改和卫生健康政策,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优化政府卫生健康投入结构,逐步提高政府对卫生健康投入总费用的比重。政府新增卫生健康投入优先用于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体系、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县级财政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长效机制,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补偿资金使用效率。按照医疗卫生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落实县财政承担对医疗卫生领域公共卫生和能力提升方面的支出责任及上级各项配套经费的投入,列入县财政年度预算。健全政府对卫生健康投入与产出的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财政卫生健康投入绩效。健全卫生健康多元筹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卫生健康事业。

)加强法治和制度保障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充分发挥法治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作用。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有机结合,广泛开展卫生健康领域依法治理,进一步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新修订的医师法和新冠疫苗接种政策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教育。以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重点,以健全完善普法责任制度体系为抓手,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支撑,抓紧抓实卫生健康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各项工作,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及依法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四)加强监测评估

各乡镇、县级各有关部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统计监测信息系统,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和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监督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监测评估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按期开展规划中期和终期评估,加强评估结果的公开和应用,增强规划执行的约束性,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五)加强宣传引导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卫生健康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政策措施,构建专业宣传与公众宣传相结合的格局,依法做好规划全流程信息公开,增强社会各界对卫生健康工作的认知,积极回应社会关注热点问题。

附件 云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主要任务分工

附件

云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主要任务分工

序号

工作任务

责任部门

1

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委编委办、县发展改革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云县分局、县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职责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提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委编委办、县发展改革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教育体育局、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云县分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化旅游局、县应急局、县审计局、县外办、县广电局、县医保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完善边境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应急局、县外办、县市场监管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持续提高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水平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财政局、县外办、县市场监管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构建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教育体育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着力打造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教育体育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外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高县域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云县分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医疗急救保障能力建设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教育体育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外办、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教育体育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外办、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临床药学服务水平

县卫生健康局、县市场监管局牵头,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教育体育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教育体育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委宣传部、县发展改革局、县教育体育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文化旅游局、县外办、县广电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深入推进健康云南行动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委宣传部、县教育体育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云县分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县商务局、县文化旅游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乡村振兴局、团县委、县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深入位推进健康云县行动

加强健康风险监测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县商务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广电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深入开展健康促进行动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委宣传部、县教育体育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县商务局、县文化旅游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教育体育局、县广电局、县融媒体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协同推进重大慢性病防治

行动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教育体育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教育体育局、县民政局、县乡村振兴局、县总工会、县妇联、县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县乡村振兴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

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提高妇幼健康保障质量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医保局、县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优化家庭健康发展策略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云县税务局、县消防救援大队,县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增强职业健康监管服务能力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委宣传部、县委编委办、县发展改革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教育体育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生态环境局云县分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国资委、县市场监管局、县医保局、县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委组织部、县委编委办、县发展改革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政务服务管理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县医保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政务服务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健全卫生健康综合监管制度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委组织部、县委编委办、县发展改革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政务服务管理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

提升健康服务业发展能力

优化发展

政策环境

县发展改革局牵头,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商务局、县文化旅游局、县卫生健康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多元健康服务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促进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文化旅游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教育体育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

提升卫生健康对外辐射

影响力

县卫生健康局、县外办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教育体育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应急局管理、县市场监管局、县广电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

激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动能

全面落实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发展措施

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县委编委办、县教育体育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卫生健康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大力提升数字健康水平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教育体育局、县财政局、县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高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

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教育体育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保障

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县卫生健康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法治保障

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县司法局、县卫生健康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投入保障

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县财政局、县卫生健康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监督评估

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县卫生健康局、县审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宣传引导

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委宣传部、县教育体育局、县广电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 主办:云县人民政府
      备案序号:
      滇ICP备05003111号
    • 承办:云县政府信息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9220056
    • 制作及维护:云县政府信息中心
      政务服务热线:0883-3211423
    • 滇公安网备:53092202000102号
      运行维护:云县政府信息中心